239诗词网

赞美春秋的诗句

正月一日皇帝御大庆殿受文武百僚朝贺行上寿


苏颂

嘉瑞降灵,应我皇德。
烨烨神芝,不根而植。
春秋三秀,昼夜五色。
物播诗歌,声被金石。

【原题】:
正月一日皇帝御大庆殿受文武百僚朝贺行上寿之仪乐章曲名·皇帝举第一盏酒奏灵芝之曲

巾子山


董嗣杲

岌页山形丑莫收,傍湖独整傲春秋。
几株乌桕无根在,一幅华阳有样留。
寒日霜乾还掠额,晓天岚重且遮头。
东篱漉酒人知得,醒立风前不可求。


娱老一首


苏籀

多闻内殖每瞻乌,枉把春秋问蟪蛄。
俗琐未抛聊尔尔,古心内骛亦区区。
系匏於越壤田薄,双鲤铜梁仆痡赁。
揃白追游味殊寡,所图荣绮访仙臞。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苏轼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旧留不得,遇所得意终年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
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永裕陵歌


无名氏

升龙德,当位富春秋。受天球。膺骏命,玉帛走诸候。宝阁珠楼临上苑,百卉弄春柔。隐约瀛洲。旦旦想宸游。那知羽驾忽难留。八马入丹邱。哀仗出神州。笳声凝咽,旌旗去悠悠。碧山头。真人地,龟洛奥,凤台幽。绕伊流。嵩峰冈势结蛟虬。皇堂一闭威颜杳,寒雾带天愁。守陵嫔御,想像奉龙輈。牙盘赭案肃神休。何日觌云裘。红泪滴衣褠。那堪风点缀、柏城秋。


再答明略二首


黄庭坚

挟策读书计糊口,故人南箕与北斗。
江南江北万重山,千里寄书声不还。
当时朱弦写心曲,果在高山深水间。
沽桐满腹生蛛网,忍向时人觅清赏。
廖侯文字得我惊,五岳纵横守严城。
万夫之下不称屈,定知名满四海非真荣。
富於春秋已如此,他日卜邻长儿子。
一丘各自有林泉,扶将白头亲燕喜。
秋风日暮衣裳单,深巷落叶已如弹。
数来会面复能几,六龙去人不可攀。
短歌溷公更一和,聊乞淮南作小山。


次韵刘殿院赠钱圃翁


沈与求

少日从畦丁,颇悟园官理。
菘韭记春秋,蔬食聊尔耳。
十年困尘埃,幽事同脱屣。
一饱不可谋,清瘦只如此。
仰止长城翁,趣尚两奇伟。
弱冠事笔耕,挽仰行六纪。
晚以圃自娱,扶锄寄深喜。
柔风蔬甲怒,细雨兰芽美。
小摘定可供,馀事不挂齿。
那复肯着屐,而一到城市。
为计一何疏,行须传高士。
木茹忌太洁,肉食忌太鄙。
安得从公游,远傲於陵子。


喜雪呈鲜于子骏三首


苏辙

发函宽大一封书,卧阁雍容三日余。
旋见雪花投夜落,未应天意与人疏。
瓦干淅淅初鸣霰,畦润渐渐想没锄。
高会梁园遗胜在,早知词赋似相如。
春秋无麦自当书,况复秋田水潦余。
一雪端来救焦槁,千箱乞与等亲疏。
消残温疠曾非药,蚀遍陈根不用锄。
犹恐远村沾未足,试呼农圃问何如。
茧纸铺庭几误书,杨花糁迳未春余。
积随平野分高下,舞信微风作密疏。
解使游人似姑射,仍令飞鸟变舂锄。
共惊天巧无能学,造物无心本亦如。


灵井


黄庶

何年清泉眼,几斛涵苍苔。
瓮盎日夜至,长满莫可涯。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
淘绠乾未定,能使沴气开。
庙祠失根柢,故老奠酒杯。
蚕民咒枣栗,千斤意徘徊。
儿童惯冷暖,预知春秋来。
临之鉴须眉,方鉴无煤炲。
窟穴若喉吭,我疑吐云雷。
何当鞭蜃螭,与国驱旱灾。


天宝歌和魏定公文次韵


王之道

连昌宫中马为乐,一时舞马黄金络。
君王养欲臣养文,忠鲠漫多宁救药。
嗷嗷万国风中船,樯倾柂坏夫何言。
潼关莫拒范阳贼,伤哉天厩空连钱。
翠华西去遥指蜀,应念霓裳旧家曲。
六军敢怒谁敢呵,马足空污太真肉。
始皇布漆徒坚城,元海斩木徒轻兵。
驱鱼驱雀强鸇獭,乃使后世蒙佳声。
乱离每忆升平日,忽对新诗重嗟泣。
望仙花草自春秋,怊怅六龙归未得。


和甲辱秋夜读书有感韵


孙应时

物结相寻来,世事不足叹。
侯早知春秋,宿鸟各昏旦。
百年相劳苦,且复加餐饭。
堂堂白日在,扰扰浮云散。
诗书信家法,朱墨窘官辨。
三十二年非,还改当何惮。
低徊逢迎地,言笑纷晏晏。
嗟汝其惕然,舆衡有规谏。


又代庠孙


项安世

春风建邺花如锦,社日秦淮酒似油。
绣阁相傅住鍼线,高堂有喜送觥筹。
兔经三夜光长好,燕入新年语不休。
商略重闱何许寿,八千才是一春秋。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剩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
在古典诗词中,我们常可发现这样的现象 :写“喜”的作品远远少于写“愁”的作品,而在公认之佳作中,“喜”作则更少于“愁”作 。在诗中,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诗”;而在词中,则张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说是“ 大致”,这是因为,它尽管从总体气氛上看可属“ 快词”,但其中也多少夹杂了一点悲绪。喜中有愁,壮中含悲,这就是我们通读此词后的整体印象。
先从题目“ 闻采石战胜”说起。《宋史·高宗本纪》:“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金主完颜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缢杀,于是金兵不得撤退,这在宋室南渡以来,可谓是振奋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传来,爱国将吏无不为之欢欣。于是我们的词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开笔即是“雪洗虏尘静”这样的快语壮辞 。“雪洗”句当然可以释为“大雪洗净战尘”,观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为“雪洗”之“雪”来理解,即把“虏”所扬起的战尘扫除一定,一切归之平静,则更富有气势和声威。这句既点明了“采石战胜”的题面,作者也因“闻”此捷报而顿起“飞往前线”之念。
可惜“ 风约楚云留”,风儿和云儿却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个“楚”字,即侧面交代了自己身滞“楚地”后方的无奈。当时作者正往来于宣城、芜湖间《据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不得亲自参战。这不能不使他引为憾事。所以下两句即借闻听军号之声而抒其悲壮激烈的情怀 :“何人为写悲壮 ,吹角古城楼?”
“写”通泻,意为:不知谁在城头吹角,倾泻下来这一片悲壮的从军乐?一个“写”字既写出了鼓角声的雄壮,同时也写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郁。作者在同时所作的《辛已冬闻德音》诗中写道 :“鞑靼奚家款附多,王师直入白沟河。⋯⋯小儒不得参戎事,剩赋新诗续雅歌”,也同样表达了这种“ 不得参戎事”而又欲一试身手的矛盾感情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 ,剪烛看吴钩”三句中 ,“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 ,“关塞”句暗用《世说新语》中周岂页“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典故,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复(中原)”之情 ,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杜甫诗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但是愿望总归只是愿望,身子却被楚云”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让自己的想象飞骋采石:“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然犀”,用温峤在采石矶“然犀”的典故,一来点明地点,二来又含有把敌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这两句一方面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另一方面又夸张地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据史书记载,虞允文之拒敌于采石矶,“布阵始毕,风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鳅船冲敌舟,并高呼“ 王师胜矣”。金人惨败 ,“舟中之人往往缀尸于板而死”(《续资治通鉴 》卷一三五)。张孝祥用“骇浪”上与“天浮”的句子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是气象阔大 、声势雄壮 。而由于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词,就充分表达了他对这场大战获胜的无限喜悦,所以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兴奋心情;不过同时,却又包含有“关塞如今风景”和“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
头几句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并暗写自己意欲、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 :“忆当年 ,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采石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 。“ 富春秋”者,春秋鼎盛 ,年富力强也(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岁 ;谢玄击败前秦大军,年四十一岁,故云),张孝祥以此语来赞扬虞允文(时年已五十二岁),意在颂扬他的“ 来日方长”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无自负年少有为(其时才三十岁)、更欲大展雄图情怀在内。“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前二句分承周、谢而来,第三句则作一总括。周郎“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 ,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 晋书·谢玄传 》),这儿又被张孝祥“融化”为“香囊未解”之句;它们都为第三句“勋业故优游”作了衬垫,意为:虞允文深得周、谢风流儒雅之余风(“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即写此意),故能从容不迫 、优闲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勋业。
这样的形容,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周瑜并不在“小乔初嫁”的年龄指挥赤壁之战,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战也并不“ 优游”,但其目的首先正在于极力歌颂英雄人物,其次又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
而在这后一方面,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张孝祥和苏轼之间的类似之处。我们注意到,东坡在描绘火烧赤壁满江红的鏖战时,却又“忙中偷闲”地腾出手来写上“小乔初嫁”这一笔,此中正包含着他对于政治事业和个人生活这两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情钟”于一身的人生观。张孝祥不论为人还是词风,都深受东坡的影响,且写作此词时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所以笔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种“刚健含婀娜”(苏轼诗)、豪气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笔调,但行文至此,词情又生新的转折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作者刚才还在热情地赞扬英雄人物。现在一下子又忧从中来,不可抑止。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然于纸上矣。然而,作者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言“ 我欲乘风去 ,击楫誓中流” !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复活”在苏轼式的豪放词风(“ 我欲乘风去”明显即从东坡“我欲乘风归去”中化出)中,这就使本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发,而词人那种踔厉风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现在,我们已把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脉络作了简要的分析。总体上讲此词从“闻采石战胜”的兴奋喜悦写起,呕歌了抗战将领的勋业,抒发了自己从戎报国的激情,但又暗写了对于中原失地的怀念和异族入侵的悲慨,可谓是喜中寓愁,壮中带悲。全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令人深受鼓舞。

余既和乐天诗而喜于年及之心犹不能自已又复


吴芾

先子春秋仅八旬,一生多难只安贫。
岂期有子登清禁,亦复如今作老人。
共羡浮荣光故里,自惭实德忝吾亲。
从前万事皆逾分,只合归休保此身。

【原题】:
余既和乐天诗而喜于年及之心犹不能自已又复再和八首

送范颖胄


李石

君之家为夔龙氏,龙之威神爪牙利。
岂肯因人下求食,拿攫风雷随所嗜。
问君世学今几传,翰墨诸仙侈名位。
后来诸孙颖与路,元佑衣冠相整治。
春秋大易蜀有师,我获升堂时问义。
江边乔木殊未改,重来忍唾成都地。
感君遗文远相访,凛凛高风今不坠。
梅花道路宽作程,瓠叶杯盘同此味。
少年赤手弄霜雪,想见倚门迟岁馈。
还家莫道囊橐空,客子夜寒仍少睡。